海博网陈钊 魏扬赟 | 新兴产业与收缩城市|清舞比翼双飞|复兴 —— 基于劳动力

海博网app投资 2024-12-27 01:24:27 发表于北京

  持续性的城市收缩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但中国的收缩城市却部分地出现了人口的明显反弹,有必要探究中国收缩城市人口反弹背后的原因★✿◈。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少受到原有发展条件的制约★✿◈。对于人口持续流出的收缩城市★✿◈,新兴产业可能给它们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基于中国88个收缩城市★✿◈,以此讨论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收缩城市人口反弹的作用★✿◈,研究发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收缩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与工资的提升★✿◈,且这些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兴产业对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带动海博网★✿◈,是促进当地劳动力市场繁荣的重要渠道★✿◈。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收缩城市的转型及新兴产业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城市收缩是全球普遍面临的挑战★✿◈,而近年来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紧迫★✿◈。1960年至2005年的45年间★✿◈,人口在20万或以上的欧洲城市中海博网★✿◈,几乎42%的城市在收缩★✿◈。更严峻的是★✿◈,城市收缩是个漫长的过程★✿◈,拥有惊人的持续性★✿◈。当一个城市陷入收缩困境★✿◈,便很难从中挣脱出来★✿◈。很多城市都陷入了漫长的收缩过程★✿◈。例如★✿◈,底特律这座曾经繁荣的汽车工业城市清舞比翼双飞★✿◈,自1950年起至今连续七次人口普查均显示人口持续下降★✿◈,从1950年的将近185万人降至2020年的不足64万人★✿◈。

  在中国★✿◈,城市收缩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与国际趋势相似★✿◈,中国许多城市正面临人口流失和经济困境★✿◈。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也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概念★✿◈。与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相比★✿◈,收缩城市在要素集聚★✿◈、产业布局等方面通常处于劣势★✿◈,因而其人口往往难以再次增长★✿◈。

  然而★✿◈,中国的一些城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收缩后★✿◈,又重现实现了人口的增长★✿◈。图1展示了2000—2020年间中国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变化★✿◈。在2000—2010年人口减少的90个收缩城市中(图中第II★✿◈、III象限)hibet海博网★✿◈,★✿◈,有36个城市在2010—2020年间实现了人口的增长(图中第II象限)娱乐新闻★✿◈,★✿◈。例如★✿◈,福建省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长期排名全省倒数第一★✿◈,在2000—2010年间常住人口减少了5.7%★✿◈。然而★✿◈,2010—2020年间★✿◈,宁德市的常住人口增加了整整11.5%★✿◈,经济发展速度也位列全省前列★✿◈,连续几年GDP增速领跑全省★✿◈。类似的★✿◈,贵州省铜仁市在21世纪的头十年也饱受人口流失的困扰★✿◈,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330万一度减少至309万★✿◈。但近十年来★✿◈,铜仁市同样实现了人口的逆转★✿◈,2010—2020年间常住人口增长了5%★✿◈。

  数据来源★✿◈:各地市人口普查资料★✿◈。2020年的行政区划中★✿◈,中国共有337个地级行政单位法律常识★✿◈,★✿◈,此处剔除了三沙市这一特殊城市★✿◈。

  也就是说★✿◈,在2000年到2020年的前后两个十年中★✿◈,有40%的收缩城市实现了人口的逆势增长★✿◈,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这些城市的复兴动力何在?宁德与铜仁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宁德的改变清舞比翼双飞★✿◈,源于乡贤的返乡创业将新能源产业引入其中★✿◈。之后★✿◈,宁德便逐渐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并进一步催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再增长★✿◈。2020年宁德市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8%★✿◈,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经济增速首位★✿◈。铜仁的机会★✿◈,则来自新能源电池催生的锰系新材料产业的崛起★✿◈。铜仁市传统的锰矿业因此得以转型升级★✿◈。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赫然在列★✿◈。2022年★✿◈,铜仁市的大龙开发区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占国内市场超26%★✿◈,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

  宁德与铜仁这两个收缩城市的复兴★✿◈,都离不开新兴产业创造的机遇★✿◈。这很可能并非特例★✿◈。收缩城市在传统产业上并不具备优势★✿◈,但新兴产业的兴起更少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从宁德的案例来看★✿◈,新兴产业的迅速扩张甚至吸引了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入驻★✿◈,帮助收缩城市突破了原有的发展掣肘★✿◈。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在本文数据所涵盖的两个十年之间★✿◈,新兴产业在中国步入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尝试从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考察那些经历了人口收缩的城市★✿◈,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因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走上复兴之路★✿◈。首先★✿◈,我们通过描述性的数据分析表明★✿◈,平均来看★✿◈,复兴的收缩城市的确表现出新兴产业先于传统产业的较快发展★✿◈。然后★✿◈,为了进一步理解新兴产业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城市层面实证考察了新兴产业发展对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我们发现★✿◈,新兴产业的发展的确会带来城市的人口增长★✿◈、就业增加与工资上升★✿◈。进一步的证据显示★✿◈,其中的机制很可能是新兴产业带动了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发展★✿◈。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梳理了相关文献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第三部分说明数据并刻画了与收缩城市相关的特征事实★✿◈。第四部分从城市层面检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五部分考察了可能的影响机制★✿◈。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认为清舞比翼双飞★✿◈,已有对城市的社会学分析都是针对成长中的城市★✿◈,而其观测到的德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显示并非所有城市都在增长★✿◈,德国许多城市的人口正在流失★✿◈,基于此提出了收缩城市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如今收缩城市已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尽管相关研究因目的与侧重点不同而对收缩城市的定义有一定差异海博网★✿◈,但收缩城市的本质仍然在于人口流失★✿◈,即收缩城市的核心是一定时间内城市人口的减少★✿◈。因此★✿◈,本文也参照文献中常用的做法★✿◈,将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内常住人口减少的城市定义为收缩城市★✿◈。

  城市收缩被认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拥有惊人的持续性★✿◈,但近年来已有研究注意到收缩城市依然有重新崛起的可能★✿◈。例如★✿◈,Haase等人发现在经历了多年的衰落之后★✿◈,欧洲城市的吸引力在提升★✿◈,人口逐渐回流★✿◈。莱比锡与利物浦这两个收缩城市虽然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人口减少★✿◈,但这一趋势逐渐放缓★✿◈,近年来重新出现了人口的温和增长★✿◈。Buzar等人以欧洲四城市为例★✿◈,发现伴随以独居★✿◈、晚育等为特点的“第二次人口结构转型”★✿◈,城市也进入了再城市化的阶段★✿◈。He等人通过案例研究发现★✿◈,那些资源型的矿业城市可能由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而扭转持续收缩的局面★✿◈。

  尽管文献开始注意到收缩城市也可能出现人口的逆转★✿◈,但对背后的原因尚无系统性的实证分析★✿◈。宁德与铜仁这两个案例则将可能的原因指向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在传统产业发展上并不具备优势的收缩城市★✿◈,新兴产业的确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而图1中所示的收缩城市发生人口逆转的2010—2020年★✿◈,也正是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年★✿◈。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首次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2010年9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强调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且随着中国产业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更加精准地适应中国实际情况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心★✿◈。自2010—2020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一直着重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重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多种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1给出了这十年间国家出台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重要政策★✿◈。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发展规划★✿◈、集群发展★✿◈,到金融支持★✿◈、专利保护★✿◈、市场完善等多维度★✿◈,全方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到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35家企业位列世界500强榜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更是从2010年的4%提高至2020年的11.7%★✿◈,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崛起必然给城市带来新的机遇★✿◈,正如历史上产业的发展或技术的变革总是与城市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清舞比翼双飞★✿◈。美国城市底特律的兴衰皆因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与日渐衰落★✿◈。Gaspar & Glaeser发现信息技术的改进会让城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横向对比来看★✿◈,当发生技术上的重大变革时★✿◈,率先采用新技术的新兴城市完全可能取代使用旧技术的原领先城市而成为新的中心★✿◈。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纺纱的出现使得英国的曼彻斯特成为了新的纺织中心★✿◈,而作为原纺织中心的荷兰哈勒姆和莱顿则逐渐走向衰落★✿◈。Duranton用美国和法国的数据也发现创新冲击导致的产业动荡推动了城市演化进程★✿◈,城市随着产业的动荡而缓慢增长或者衰落★✿◈。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因其潜在需求的释放以及供给能力跟进而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因而对城市的发展也会有更为明显的影响★✿◈。

  不断发展的产业为城市带来广阔的前景★✿◈,城市的居民也能因此而获益★✿◈。城市的产业扩张带来收入代际流动性的增强★✿◈,城市的产业升级带来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当然★✿◈,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可能存在人际异质性★✿◈。例如★✿◈,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高教育人群更受市场青睐★✿◈,因教育而产生的工资差异也因此扩大★✿◈。不过★✿◈,正如Beaudry等人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样存在着溢出效应★✿◈。当一个城市的高薪行业扩张时★✿◈,非高薪行业的工人也能获得更高的工资★✿◈。

  本文试图从新兴产业发展的视角来考察收缩城市的复兴★✿◈。城市收缩已成为全球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现实中出现的城市复兴现象也引发近期对城市复兴背后可能机制的讨论★✿◈,涉及城市规划★✿◈、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源自2010年的中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理解2010年至2020年间收缩城市的复兴提供了现有文献没有涉及的全新视角★✿◈。本文将结合城市层面的数据进一步理解新兴产业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实证考察新兴产业发展对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本文使用2000★✿◈、2010★✿◈、2020年三年人口普查数据来衡量城市的人口变化★✿◈。通过这三年各地级行政单位的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我们可以获得三个普查年份各地级行政单位和四个直辖市(以下统称为城市)共计337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信息★✿◈。通过历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和《人口普查乡镇资料》★✿◈,我们将2000年和2010年的城市常住人口换算至2020年的行政区划口径★✿◈。我们将2000—2010年间常住人口减少的90个城市定义为收缩城市★✿◈,其余则为增长城市★✿◈。进一步剔除三沙市(数据缺失)和重庆市(直辖市)后剩下的88个收缩城市是本文后续分析的重点★✿◈。对这88个城市★✿◈,再以2010—2020年间常住人口的增减进一步分为人口先减后增城市(复兴城市)和人口持续减少城市(持续收缩城市)★✿◈。

  此外海博网★✿◈,本文还使用了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主要来自CEIC数据库★✿◈、《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资产管理★✿◈,★✿◈、各省市地区统计年鉴海博网★✿◈,以及各地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行政区划发生变动的城市★✿◈,我们根据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进行了调整★✿◈。

  表2比较了2010年收缩城市和增长城市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相比增长城市★✿◈,收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较低★✿◈,开发区数量较少★✿◈,更可能是贫困地区★✿◈,且基本都是没有较高行政级别的普通城市★✿◈。从人口方面来看★✿◈,虽然两类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没有明显差异★✿◈,但人口结构有很大不同★✿◈,收缩城市有更多的60岁以上老年人★✿◈,更少的劳动力★✿◈,且教育水平也相对更低★✿◈。

  注★✿◈:本表按2000—2010年的人口增长或减少区分增长城市与收缩城市★✿◈。城市行政级别指城市是否为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若属于以上两类城市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是否贫困地区的划分依据为2012年扶贫办发布的《关于公布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的说明》★✿◈,属于贫困地区的城市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国家级开发区数据来自《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本研究手动收集了各开发区所在的地级市★✿◈,统计各地级市中2010年及以前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数量★✿◈。老工业城市的定义来自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若该城市为老工业城市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常住人口海博网★✿◈,★✿◈、劳动力占比★✿◈、老年人占比★✿◈、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比数据来自《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作者手动计算★✿◈。劳动力占比指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老年人占比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

  根据2010—2020年间的人口增减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前述收缩城市区分为复兴城市与持续收缩城市★✿◈。表3比较了这两类城市在2010年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在2010年时的复兴城市与持续收缩城市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两类城市在行政级别上较为一致★✿◈,均未包括省会或副省级城市★✿◈,在人均生产总值★✿◈、开发区数量和贫困状况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持续收缩城市通常拥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有更多的老工业城市★✿◈,劳动力占比更高★✿◈、劳动力教育水平也更高清舞比翼双飞★✿◈。也就是说★✿◈,2010—2020年期间这两类城市的表现分化很可能并非源于之前的发展差异★✿◈,那些后来逆势而上的复兴城市2010年时在某些方面甚至呈现出更大的劣势★✿◈。这再次提示我们收缩城市的复兴很可能源于其他外部因素海博网★✿◈。

  注★✿◈:本表按2010—2020年的人口增长或减少将收缩城市进一步区分为复兴城市与持续收缩城市海博网★✿◈。变量定义同表2★✿◈。

  本文认为★✿◈,复兴城市能够在2010年后实现人口逆势增长很可能就是因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在图2中展示了复兴城市与持续收缩城市历年新兴产业企业的进入情况★✿◈。可以看到★✿◈,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两类城市的新兴产业企业在进入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别★✿◈,皆呈现较低的活跃度★✿◈。正是自2010年起★✿◈,也就是中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各种支持政策之后★✿◈,两类城市新兴产业的企业进入数量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复兴城市在2010—2020年期间新兴产业的增长明显更快★✿◈。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复兴城市与持续收缩城市在产业发展上的表现★✿◈,图3在剔除城市个体与时间因素的基础上对两类城市的产业发展速度进行了逐年比较★✿◈。可以看到★✿◈,在2010年前★✿◈,两类城市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上都没有明显差异★✿◈。然而★✿◈,从2011年起复兴城市的新兴产业增长加速★✿◈,与持续收缩城市之间的差距开始显现★✿◈。相对而言★✿◈,两类城市在传统产业发展上的差异直至2015年才持续显现★✿◈。这一事实与之前的猜想较为一致★✿◈,我们可以将相关的特征事实归纳如下★✿◈。

  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持续推出★✿◈,一部分收缩城市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开始发力★✿◈。然而★✿◈,收缩城市往往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产业发展的那些优势★✿◈,正如宁德与铜仁这两个典型案例所体现的那样★✿◈,新兴产业在收缩城市的崛起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新兴产业的发展却会带动当地的传统产业★✿◈,并最终使原本的收缩城市走上复兴之路★✿◈。

  注★✿◈:图中均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图中系数表示两类城市产业发展(与基期2010年表现相比)上的差异★✿◈。

  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增速★✿◈、财政支出规模(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GDP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用金融机构存款/GDP衡量)★✿◈、基础设施建设(用公路里程/城市总面积来衡量)★✿◈、教育资源供给(用义务教育师生比来衡量)和医疗资源供给(用人均病床数来衡量)★✿◈,皆采用滞后一期的形式★✿◈。

  表4报告了本文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其中★✿◈,新兴产业企业进入数量的均值为283.10海博网★✿◈,标准差为603.66★✿◈,表明各年份城市间新兴产业发展的差异较大★✿◈。从常住人口看★✿◈,样本内囊括了各种规模的城市★✿◈,既有人口不足百万的中小城市★✿◈,也有人口近千万的特大城市★✿◈。

  表5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发展对收缩城市的城市规模★✿◈、就业和工资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加入城市层面控制变量后★✿◈,城市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进入数量每增加1%★✿◈,该城市常住人口数增加0.02%★✿◈,就业人数提升0.02%★✿◈,且工资增长0.03%★✿◈。

  注★✿◈:(1)*★✿◈、**和***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异方差稳健标准误★✿◈,下同★✿◈;(2)常住人口仅包含2000年★✿◈、2010年★✿◈、2020年三个人口普查年份调查的常住人口数★✿◈。

  对上述结论的最大担心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存在内生性★✿◈。例如★✿◈,陈钊和初运运发现无人机行业在上游产业配套较完善的地区发展更快★✿◈。如果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流入较多的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也更快★✿◈,那么我们的回归分析就会由于就业人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反向因果关系而产生偏误★✿◈。但这样的偏误在本文议题中应该并不成立★✿◈。这是因为★✿◈,本文的城市样本为2000—2010年人口持续减少的收缩城市★✿◈,在中国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这些城市在发展中相对处于弱势★✿◈。表3的分析也表明复兴城市与持续收缩城市相比表现并无差异★✿◈,甚至还略处于劣势★✿◈。此外★✿◈,本文也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一步缓解可能的内生性问题★✿◈。

  注★✿◈:所有回归都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2)★✿◈、(4)★✿◈、(6)列额外增加了城市层面的控制变量★✿◈。

  最后★✿◈,调整对城市复兴的度量★✿◈。我们还利用夜间灯光与失业人数来度量城市的人口与就业状况★✿◈。夜间灯光亮度反映了当地人口的经济活动情况★✿◈,而失业人数也是衡量城市就业的一个指标★✿◈。结果如表7所示★✿◈,新兴产业发展越好的地方★✿◈,夜间灯光亮度越高★✿◈,且失业人数越少★✿◈,这与基准结论一致★✿◈。

  从新兴产业的发展到收缩城市的复兴★✿◈,中间可能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一个非常自然的判断是★✿◈,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也会对传统产业有所带动★✿◈,并进一步带来收缩城市的复兴★✿◈。图3中已经有类似的迹象表明传统产业继新兴产业之后有所发展★✿◈。表8回归中的(1)★✿◈、(3)两列也显示★✿◈,上一期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下一期的传统产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城市的新兴产业企业进入数量增加1家会带动下一期传统产业企业进入数量增长4家★✿◈。另一种对影响机制的检验是在表5中(2)★✿◈、(4)★✿◈、(6)列的回归方程中进一步控制传统产业的发展★✿◈。我们也做了这样的尝试★✿◈,发现新兴产业发展这个变量不再显著或虽然显著但系数明显变小★✿◈,而传统产业则总是存在显著影响清舞比翼双飞★✿◈。但对这种机制检验的做法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主要围绕文献广为接受的做法对影响机制展开进一步讨论★✿◈。

  一个符合逻辑的猜想是★✿◈,既然新兴产业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那么在有开发区的城市这种带动作用很可能更为明显★✿◈。表8第(2)★✿◈、(4)两列的回归结果验证了这一猜想★✿◈。

  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必定依赖两者之间的上下游产业关联★✿◈。下面★✿◈,我们基于产业间的投入产出信息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我们将投入产出表的行业与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匹配★✿◈,得到地级市—行业—年份层面的两类产业发展情况★✿◈,以便考察新兴产业是否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传导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发展★✿◈。这里的核心解释变量是上游新兴产业基础(

  )★✿◈,指标的构造借鉴Amiti & Javorcik和Du等人的方法★✿◈。以上游为例★✿◈,各行业的上游新兴产业基础受到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其一是新兴产业在本地级市的集聚程度★✿◈,其二是新兴产业作为上游供应商与各传统行业的关联程度★✿◈。即★✿◈,如果某个行业的主要上游供应商属于新兴产业★✿◈,且这些新兴产业在当地高度集聚★✿◈,则当地更可能吸引下游传统产业的入驻★✿◈。上游新兴产业基础和下游新兴产业配套由以下两个公式计算得到★✿◈:

  是后项联系系数★✿◈,衡量了行业i与上游行业k的关联程度★✿◈,用投入产出表中i行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k行业中间投入品占其所有投入品的比重度量★✿◈。

  是前项联系系数★✿◈,衡量了行业i与下游行业k的关联程度★✿◈,用投入产出表中i行业的单位总产出中直接分配到k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比重来度量★✿◈。

  表示前一年★✿◈,即t-1年i行业的上游新兴产业基础和下游新兴产业配套情况★✿◈。回归中控制了行业★✿◈、地级市和年份两两交互的固定效应★✿◈。

  回归结果如表9第(1)列所示★✿◈,可以看到上游和下游的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传统产业的新企业进入★✿◈。考虑到被解释变量有较多的零值以及最近文献的建议★✿◈,我们分别在第(2)★✿◈、(3)列回归中考虑了广延边际与集约边际上的影响★✿◈。也就是说★✿◈,第(2)列回归中★✿◈,根据原被解释变量是否大于0转换成哑变量★✿◈,而第(3)列的回归只保留原被解释变量取值大于0的样本★✿◈。第(4)列则是泊松回归的结果★✿◈。在第(5)列回归中★✿◈,我们使用了在位的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代替新进入的新兴产业企业数量来计算上游新兴产业基础和下游新兴产业配套★✿◈。所有这些结果都较为一致★✿◈。结合表8的分析★✿◈,本文认为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复兴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传导带动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清舞比翼双飞★✿◈。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收缩城市的样本★✿◈,探讨了新兴产业发展对城市复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兴产业有利于收缩城市的再发展★✿◈,具体表现为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就业和工资的增长★✿◈。新兴产业带动收缩城市复兴的重要机制是★✿◈,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使得城市能够摆脱持续收缩的趋势★✿◈,重新步入增长的轨道★✿◈。

  本文的发现有着清晰的政策含义★✿◈。首先★✿◈,本文对收缩城市的复兴提供了全新的政策思路★✿◈。城市收缩的持续存在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来自中国的实践则为收缩城市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就是借助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收缩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其次★✿◈,本文的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新兴产业的作用也提供了新的角度★✿◈。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对资源禀赋往往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导致那些在传统产业发展上逐渐失去优势的收缩城市可能借助新兴产业而获得持续的发展★✿◈。最后★✿◈,本文的发现也能够进一步为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新的视角★✿◈。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多次成为国家重要的政策考虑清舞比翼双飞★✿◈。本文的发现则告诉我们★✿◈,振兴老工业基地完全可以跳出传统的思路★✿◈,在传统工业之外的新兴产业上寻找可能的发展机会★✿◈。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的产业政策研究★✿◈:理论与实践”(2023JZDZ019)的阶段性成果〕